“芦叶有声疑雾雨”的出处是哪里
当温庭筠在《南湖》里写下"芦叶有声疑雾雨"时,大概没想到这句诗会成为现代人的解压密码。芦苇沙沙响,雨雾似有若无,这哪是写景?分明是给996社畜开的精神药方!
当代人总抱怨"压力山大",却学不会温庭筠的"疑"字诀。他把细碎雨声幻听成雾霭,像不像你把上司的咆哮当BGM?区别在于,诗人用想象把焦虑调成了静音模式。看看诗里"野船偎春草"的慵懒劲儿,比网红咖啡馆摆拍的松弛感高级多了。
其实古人早参透了"解构压力"的玄机。苏轼被贬写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,王维隐居搞"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",都是把现实困境重新编码成诗意滤镜。下次堵车时,不妨把喇叭声当《南湖》续篇:"车灯摇曳疑星海,尾气氤氲赛焚香",保证路怒症当场痊愈。
说到底,雾雨本无好坏,全看你的耳朵选择接收哪种频率。温庭筠被贬还能写出"浪花无际似潇湘",现代人刷着手机焦虑,是不是该去湖边听听芦苇的ASMR?毕竟,真正的诗和远方,可能就藏在办公楼下那丛狗尾巴草里。
“芦叶有声疑雾雨”出自唐代温庭筠的《南湖》。
“芦叶有声疑雾雨”全诗
《南湖》
唐代 温庭筠
湖上微风入槛凉,翻翻菱荇满回塘。
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鸟带波飞夕阳。
芦叶有声疑雾雨,浪花无际似潇湘。
飘然篷艇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。
作者简介(温庭筠)
温庭筠(约812—866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所以也有“温八叉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诗,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,内容多写闺情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存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》及《金奁集》。
南湖注释
⑴南湖: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。
⑵槛(jiàn):栏杆,此处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,亦泛指台榭。按:刘学锴先生据末句“篷艇”二字断言此“槛”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。“槛”字确实有指船之意,但所指多为大型船只,又与“篷艇”不符。不过,对此字的理解并不影响全篇,读者可自辨之。
⑶菱荇(xìng):二者结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。
⑷飞夕阳:即“夕阳飞”的倒装,意谓在夕阳下飞。
⑸雾雨:蒙蒙细雨。
⑹潇湘:今湖南湘江与潇水的并称。
⑺篷艇:即篷船。
⑻楚乡:指飞卿在吴地(吴被楚灭,故又称楚地)太湖附近的旧乡。
南湖简析
“野船”的“野”字用得好,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,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的意蕴,而飞卿之所以客居他乡,不正是被俗事所扰么?飞卿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,可见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。“疑雾雨”的“疑”字用得亦传神,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,故用“疑”字更进一步的将雨“细”化,细到只能闻声,不能辨形的程度。古代文学中,常有将动词用作形容词的,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,则雕凿之迹显矣,实非上品。而观飞卿此“疑”字的用法,词性未变,但却有形容词之效,极妙。